游孔林,祭至圣--曲阜游之四

分类:游记 | 标签: 孔子   曲阜   孔林   神道   至圣林  
2010-01-20 20:31 阅读(?)评论(0)

    游孔林,祭至圣

     --曲阜游之四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也是所谓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之一,到曲阜自然也要到圣人墓前拜谒一番。孔林位于曲阜城北2公里处,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我们于22日游览孔庙后驱车前往,出北门不远就看到一座石牌坊,上面书写“万古长春”,两侧还有两座碑亭。这是孔林神道的起点。神道长达1266米,中间是步行道,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我们沿神道前行,有位老翁,问我们有没有打火机,以为是借火,结果他拿过去,立刻用手中刻刀在上面刻出孔子肖像和文字。笔力遒劲,画法娴熟。圣人之乡,真是藏龙卧虎。走到林道尽头,一座“至圣林”木构牌坊,到达孔林的大门。检票入内,却还是一条幽深的道路向前,古柏夹道,两侧是两道宫墙。路尽头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即二林门,亦称“观楼”。实际这里才是孔林大门。四周筑墙,墙高4米,宛如城墙。二林门很像一座城楼。从城门洞进入,才看到孔林全貌。

“万古长春”石牌坊和神道,

至圣林木牌楼,是孔林大门

二林门,为一座城楼式的建筑,亦称“观楼”。

 二林门内松柏森森,十分幽静,深邃,令人肃然,路边一个导游图显示:孔林面积很大。据说最初的墓地仅有1顷,后经过历代帝王的不断赐田,到清代时已达3000多亩,孔林的围墙周长达7公里,有墓葬1万多座。林内墓冢遍地皆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游过两孔已经很累,加之天色已晚。我们决定仅去拜谒距离最近的孔子墓所在的古墓群,明、清的孔家后裔就免了。前行就遇到一条河,此为著名的圣水—洙水河。相传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为断孔家后续香火及祖宗风水而挖的一条河流,取名“洙水河”。取“洙”同“诛”,意为“株连九族”。岂料,风水学中讲:运势遇风则散,遇水则聚。这条河非但没有让孔府风水尽失,反而使风水愈加兴旺,后代子孙皆得其福。我们沿河左行,到达一座古桥--洙水桥。过桥就是最早的孔子墓园的神道。神道两侧的石人、石兽,可以看出年代十分久远,形状与明、清形式大不相同。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望柱即是华表。是进“天门”的标志;文豹、角端都是传说中的怪兽,文豹温顺善良,像腋下喷火的豹;角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传说是秦代骁将,后来用以守墓,为了对称雕成文、武两像。

孔林布局

孔林园内,古柏森森

洙水桥

洙水桥后的神道。最近处一对石兽为文豹、后面是角端。

文豹、角端都是传说中的怪兽,文豹温顺善良,像腋下喷火的豹;

角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

翁仲。

翁仲传说是秦代骁将,后来用以守墓,为了对称,雕成文、武两像,分立两侧

 

 子路手植楷

  神道尽头是享殿,是祭祀孔子时设香坛的大殿。绕过享殿有一段枯木,筑了一个砖亭保护起来。旁有一碣,刻有:“子贡手植楷”据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纷纷从各地赶来悼念先师,每人亲手植下一棵树。这就是当年子贡所植。碑记中“植”字少了一横,据说就是因为子贡当时未到。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惟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在此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

前面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的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墓葬布局为“搂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

孔子之子泗水候孔鲤墓

孔鲤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沂国述圣公孔伋墓

  孔子的孙子孔伋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他的学生又把孔子的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孔伋是儒家思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此处称为“远代诸墓望祭之檀。看来我们到此即止也符合规矩的

  最后修改于 2010-01-20 21:4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