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里访今古,天后宫中拜妈祖--天津游之二

2010-08-27 20:29 阅读(?)评论(0)

    文化街里访今古,天后宫中拜妈祖

--天津游之二

天津鼓楼文化街上的和合二仙

  近年来北京人常到天津,除了购物和吃海鲜之外(天津的服装,饭铺都比北京便宜),天津的食品街,古文化街也是必去之所。天津近年来除了海河边的现代化大厦之外,也恢复了不少古迹。古文化街也很有名,人气很旺。但过去常去的是东北角(东北角、西北角都是天津地名,指老天津城的四角地区,也是天津一个特色)的古文化街。这次下火车乘公交,却偶然找到了天津鼓楼文化街。我虽然在天津生活过多年,还从来没有来过这里。

天津有句俗语:‘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镐’。记忆里,鼓楼在解放后早已不存在了。现在显然是重修的。网上资料载:天津卫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设立的。当时天津城只是一个土围子,后来才用砖砌了城楼。1491年,明代的天津兵备道,又增建成了东南北四门的城楼,北门尤其雄伟壮观。大约在这个时候,在城内的中心点修建成了鼓楼。说是鼓楼,实际上是钟楼。楼高三层,底下一层用砖起拱,成为屋顶,四面敞开,可以穿插通行。鼓楼内挂着一口大钟。清代天津诗人梅宝璐写过一副对联,挂在鼓楼上,上联是:“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下联是“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此联辛亥以后,曾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新书写。意思是说,在鼓楼上登高瞭望,大直沽、西沽、贾家沽等地方的河面上,白帆点点,水运频繁。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在天津城周围建造了七座炮台。清张志奇写的《七台环向》诗,把炮台列为“天津八景”之一。 铃铛镐实为铃铛阁。在西北角,是一种俗称,是明代万历七年建成的稽古寺的一座“藏经阁”。

  现在的鼓楼文化街,以鼓楼为中心,建有东、南、北三条仿古街道,卖古玩,木器,文具,纪念品之类。感觉上游客不多,不知何以维持。倒是街道上有些青铜雕塑,多是过去街市民情。如:说书的,吹糖人的,卖糖堆(糖葫芦)的...有点意思。街道中还有一尊弥勒佛,两位和合二仙的塑像让我很感兴趣。路边还有一座格格府,参观要收费。我们浏览了街道,在南街的一个海鲜大排档吃海鲜,价钱不贵,感觉很爽。

鼓楼古文化街北门入口,地下是老天津城的浮雕

天津卫三宗宝之一--鼓楼

文化街东街,街中有青铜雕塑

北街上的雕塑,说书人

南街上的海鲜排档

古文化街上竟有这样棒的车。背后是古色古香的格格府,古老与现代成为鲜明的对比

 离开鼓楼文化节,我们沿北马路东行走到东北角,这里是一个交通要道,也是老天津有名的地方。穿过大胡同是古老的金刚桥。那是老天津海河上两座可开启的钢梁桥之一,可惜已经改建了。这里也是天津古文化街的入口。远远可以看到恢复旧貌的古建筑--官银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袁世凯从“天津都统衙门”手中接收天津,于八月呈请户部立案注册,建立天津官银号,亦称“直隶省官银号”、“天津银号”,成为天津第一家新式银行。官银号也变成天津一处地名,指东北角一带地区。

 

遥望东北角官银号,旁边就是古文化街入口处

  古文化街来过多次,乏善可陈,最常去的地方是泥人张,可以看到各种惟妙惟肖的泥人。最常买的食品是崩豆张的崩豆(铁蚕豆)。走到天后宫门口,对面有一座二层楼大戏台,上面有演员在唱评戏,十分热闹。这次的收获是进了文化街上的天后宫。这里香火旺盛,往常进入要买票。我还从来没有进去过,现在凭证件领票进入。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位于古天津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大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受到全世界瞩目。天后宫现在又是天津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我们在这里参拜了天后,在大殿后还看到民俗壁画,侧院里还有很多手工艺的小摊。现场表演和出售糖人、面人、泥人、棕人等,很有点意思。

天后宫门前游人如织

天后宫对面大戏台上正在演出

天后宫内

拜天后娘娘

大殿两侧的壁画似乎是真品,还有全副銮驾

斗姆殿,里面有十二生肖的太岁星

二十四节气歌

侧院里的手工艺摊

 

 

 

 

 

  最后修改于 2010-09-03 16:2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