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遗址汉长城,巍然耸峙玉门关--6月甘肃敦煌游之10

2012-04-27 21:12 阅读(?)评论(0)

苍凉遗址汉长城,巍然耸峙玉门关

--6月甘肃敦煌游之10

 

 宏伟的长城是中国的名片。早在西汉时,为外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建设,由令居(今永登)开始,经河西走廊张掖、额济纳旗、金塔、嘉峪关、玉门、安西等地,到敦煌西湖的马迷土建起了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这就是汉长城,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6月26日上午,我们从敦煌雅丹返回,天已经大亮,路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美丽的祁连山雪峰远远挂在天边,大漠苍凉而壮美。路边不时可以看到围栏,大幅标语写着:‘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保护区’。看来政府已经开始对这里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远远看到前面的茫茫戈壁之上,有一条突起的土墙似的建筑,司机说:汉长城遗址到了。祁连山雪峰一路伴我们同行

 戈壁滩上,寸草不生敦煌汉长城并非砖石结构。当年敦煌北湖、西湖一带,生长着大片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树等植物。修建长城时,就用这些植物的枝条为地基,上铺土、砂砾石再夹芦苇层层夯筑而成。分段修筑,相连为墙。长城内则低洼地铺盖细沙,称为“天田”,以观察脚印之用,是一种防御措施。

 

残长城被保护起来了

可以清楚看到汉长城一层芦苇一层沙土的结构,

夯土的长城能够保存千年不朽,真是奇迹

沿线每隔十华里许筑有烽隧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敦煌境内现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门关西湖一带保存得最为完整。汉代烽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地势较高的地方,高达7米以上。烽隧的主要作用是举火报警,传递消息,以防备敌兵的骚扰和入侵,同时也为丝路上往来的使者、商队补充给养。

高大的烽火台——烽隧

蓝天下的烽燧,高大雄伟

长城边,只有这种长满刺的植物有一点绿色

上面竟然也开着精致的粉色小花,戈壁滩上生命的奇迹

高大烽燧连同地基,好像戈壁滩上的一艘大船

  我们离开汉城城遗址,继续沿公路前行前往玉门关。 玉门关,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从儿时就耳熟能详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远远看到路边一座高大的牌楼。前面有个停车场。牌楼上写着:玉门关遗址。旁边一幅地图上标着这一带汉长城遗址分布。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汉玉门关的关址,历来看法不尽一致。但均认为汉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终汉之世没有改变。敦煌汉长城沿线烽燧遗址所出大量的简牍亦证明了这一点。

  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依然是夯土结构。耸立在戈壁滩地带中的砂石岗上。虽是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雄壮气势。我围着关城遗址转了一圈。看关门塌陷,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想象当年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不绝的情景。怀古思今,令人思绪万千。

玉门关遗址

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周边汉长城遗址分布

玉门关遗址

雄关屹立千古,

 

关内城门

关外城门,

 

   玉门关关城周围荒草凄凄,一群乌鸦围绕着关城飞翔。一片苍凉景象。我围绕古关转了一圈,登上关后的一个土包,举目远眺,北方的荒凉的戈壁之上。隐约看到古长城蜿蜒,烽燧兀立。南面可以看到戈壁滩上的古玉门关,苍凉而雄壮。而西北方向,却惊奇地看到一片绿色,仔细眺望,那是是沟壑纵横的一片沼泽地。可以看到不高的青青芦苇在风中摇曳。看到在这荒凉的戈壁之上竟然有这样的绿洲,真的令人惊奇而振奋。从古长城的建筑材料可以知道,当年的丝绸之路曾是一片水草丰茂的湿地。不知从何年何月,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凉戈壁。但愿通过人类的保护和努力,使敦煌恢复当日风貌。

 古关周围杂草萋萋

向北方眺望,古城墙遗址迤逦向前

西面大漠之上,雄关屹立

西北方向,远远看到大片的水草地

戈壁之上的浓浓绿意,是人类的希望,

  最后修改于 2012-04-28 18:4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