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璞玉原生态,大利侗寨桃花源--黔南游之十一

2014-08-06 15:07 阅读(?)评论(0)
深山璞玉原生态,大利侗寨桃花源
--黔南游十一
  4月14日,我们清晨就出发,前往榕江东面23公里外,藏在深山之中的一座侗寨--大利。出城不远经过正在兴建的广黔高铁车站,路很难走,坑坑洼洼,有一段还要涉水。等进入山区,周围一片绿色,山深林密,梯田层层叠叠,路边景色十分优美,还看到有从山上放下来刚砍伐的木料。路边山上的侗家小楼都是木质结构,据说这座山上多是楠木,十分珍贵。车子沿狭窄山路盘旋而上,大利侗寨就藏在深山之中。转过一个山口,小司机给我们停下车说:这里是眺望大利的最好的地方。但见前面薄雾和树林的掩映下的山谷之中一片密密麻麻的青瓦木楼鳞次栉比,一座独具侗族特色的鼓楼高高矗立,大利到了。
  大利侗寨沿一条山沟临溪而建,侗家的栏杆式青瓦木楼,古朴奇特,是保存原始特色最好的侗族村落。小溪潺潺,穿寨而过,清流急湍,是居民们生活用水主要来源。村中景观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五座花桥(又叫“风雨桥”,与鼓楼一样,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悠悠然次第横架于小溪之上,据说,这五座花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历尽沧桑,见证着大利侗寨的历史与荣辱。村寨四周古木葱茏,古楠木树达400多株,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 的传统观念。
  
通往大利的山中,沿途景色优美
山林梯田,一片绿色
伐木场上从山上放下的木料
山上主要是楠木和竹林
眺望深山的明珠--大利侗寨
侗族房屋掩映在绿色山林中
一座山坡上可以看到可以看到高高的鼓楼和萨玛堆,
鼓楼和萨玛堆,(相当于藏族的玛尼堆)是为了纪念侗族称之为祖母的祖先而建,内葳有银头饰等物品),这是侗寨的标志建筑每年祭祀的地方,据村张书记介绍,没有鼓楼和萨玛就不算是正宗侗族,
俯瞰侗寨,古朴的美感
进山公路狭窄,满山高大的楠木是侗寨的宝藏
我们下山进寨,在一座十分狭窄的停车场停下了车,这是村头广场,面前一座古老的风雨桥,是村里主要道路,桥边有座古色古香的戏台,上写着:‘利侗戏台’,这里大概就是村里的中心区了大利还保持着较为原始的民族风俗和建筑风貌,侗族人十分友善,广场旁边的木楼上,有妇女在栏杆上晾晒染好的土布,我们进入开这的门内,有妇女在纺线,面前是一座织布机,村民很热情,说一会儿织布时,欢迎我们来看。我们走过桥头,路边有几位妇女在用彩线编制装饰物和绣荷包。这就是旅游纪念品了。整个寨子没有什么推销,居民十分平和,友善。
  
侗家吊脚楼,四面是栏杆,一位妇女在晾染好的土布
防线的侗族妇女,旁边是织布机,背后灶台可以看到侗家也使用了液化气
桥头编制的妇女
绣荷包
门前阅读的老人
   
我们沿村中潺潺的小溪先向上游走,欣赏小溪上的几座古桥。寨子里的空间十分狭窄,吊脚楼一栋紧邻一栋。清代的古石板路,随着山势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在密密的木楼群中蜿蜒。一条河水穿村而过,溪水清澈, 流水潺潺,还不时有小的跌水瀑布,溪水上的石蹬上有妇女在用流水洗菜,洗衣。溪水两侧的侗家木楼造型奇特,临溪的吊脚楼有的只靠一块木板横跨溪上出入。村里还有几座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可以看到完全木质的房屋框架结构,应该是很抗震的建筑。一座新楼的一角,竟然用一条水泥梁悬空架在溪水中,令人捏一把汗。路口可以看到
晾禾用的谷仓,造型十分独特,四边是晾架,中间是木制的谷仓。有的上面晾着干菜。
我们沿村中潺潺的小溪先向上游走,欣赏小溪上的几座古桥。寨子里的空间十分狭窄,吊脚楼一栋紧邻一栋。清代的古石板路,随着山势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在密密的木楼群中蜿蜒。一条河水穿村而过,溪水清澈, 流水潺潺,还不时有小的跌水瀑布,溪水上的石蹬上有妇女在用流水洗菜,洗衣。溪水两侧的侗家木楼造型奇特,临溪的吊脚楼有的只靠一块木板横跨溪上出入。村里还有几座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可以看到完全木质的房屋框架结构,应该是很抗震的建筑。一座新楼的一角,竟然用一条水泥梁悬空架在溪水中,令人捏一把汗。路口可以看到
晾禾用的谷仓,造型十分独特,四边是晾架,中间是木制的谷仓。有的上面晾着干菜。
我们沿村中潺潺的小溪先向上游走,欣赏小溪上的几座古桥。寨子里的空间十分狭窄,吊脚楼一栋紧邻一栋。清代的古石板路,随着山势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在密密的木楼群中蜿蜒。一条河水穿村而过,溪水清澈, 流水潺潺,还不时有小的跌水瀑布,溪水上的石蹬上有妇女在用流水洗菜,洗衣。溪水两侧的侗家木楼造型奇特,临溪的吊脚楼有的只靠一块木板横跨溪上出入。村里还有几座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可以看到完全木质的房屋框架结构,应该是很抗震的建筑。一座新楼的一角,竟然用一条水泥梁悬空架在溪水中,令人捏一把汗。路口可以看到
晾禾用的谷仓,造型十分独特,四边是晾架,中间是木制的谷仓。有的上面晾着干菜。
我们沿村中潺潺的小溪先向上游走,欣赏小溪上的几座古桥。寨子里的空间十分狭窄,吊脚楼一栋紧邻一栋。清代的古石板路,随着山势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在密密的木楼群中蜿蜒。一条河水穿村而过,溪水清澈, 流水潺潺,还不时有小的跌水瀑布,溪水上的石蹬上有妇女在用流水洗菜,洗衣。溪水两侧的侗家木楼造型奇特,临溪的吊脚楼有的只靠一块木板横跨溪上出入。村里还有几座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可以看到完全木质的房屋框架结构,应该是很抗震的建筑。一座新楼的一角,竟然用一条水泥梁悬空架在溪水中,令人捏一把汗。路口可以看到
晾禾用的谷仓,造型十分独特,四边是晾架,中间是木制的谷仓。有的上面晾着干菜。
侗寨中主要的河流,临河两侧都是建筑,远处是
一座
花桥
村里空间十分狭窄
一座吊脚楼正在建设中
石级路,老樟树,台阶通向鼓楼祭台
潺潺的溪水,石蹬上有人在洗菜
溪边清代石板路和百年古花桥
我们沿溪边古石板路向上游走
路中央的造型奇特的晾谷仓
侗家吊脚楼的结构展示
三个侗家特色建筑展示
村中难得的空地上,种植绿色蔬菜

可以看到对岸的居民出入就靠门前的一块木板
虽然侗家也使用了液化气,但毕竟是林区,房前堆的木柴竟然成山一样,大概冬天取暖还是火塘或火盆吧
  我们沿小溪一直西行,逐渐出了村寨,这里的山上树木葱茏,一片绿色,溪边一块块的彩田水田。这里海拔高,气温低还没有插秧,曲曲弯弯的田埂,红色的水田,环境十分幽静。可惜天上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雨。石板小路比较滑。据
说沿溪流上行2公里,有一个景点--龙潭。龙潭上有座
瀑布高达数几十米,但分为几段,冲到潭里前分成3股水流,是这里的一景。
我发现石板路一直沿着山势延伸,从石缝中蜿蜒上山,有些陡坡还修有很好的石级。我以为这路通向龙潭的,就走了一段。村长却说那只是村民们山上种田的路。原来
这就是清代以来数百年来村中修建的古石板路,是侗寨人的农田基本建设。
司机和村长带我们沿溪流前行,
但走到河弯处,前面就没有石板路了,下着雨,要走泥泞的田埂,还要爬陡坡,于是只好放弃了。
村中挑水的侗家妇女

石板小路通向村外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流水潺潺,山花烂漫
路边水田,色彩斑斓
河弯处,一座独木桥横跨溪流,还有一个引泉水的竹槽
从山上的石板路上,看小溪上游风景优美,可惜无路可行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很好的石板小路通向大山深处,这就是清代古路了
没有看到龙潭瀑布,是个遗憾,我们又回到村里,登上了鼓楼祭台,鼓楼位于村子中心,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俯瞰侗寨中心区。随后,我又穿过寨子向下游走,这里有座小学校,下游地势低,但河谷比较宽阔,有大片的房屋,也有房屋建在高高的悬崖之上,十分壮观。但出入肯定不便,小小侗寨基本保留了原始滋味,值得细细品味。可惜我们时间有限,还要去游览另一个著名景点-三宝侗寨。都没来的及吃村长为我们准备的午餐,就匆匆离开了。大利侗寨,藏在深山中的一颗明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念念难忘。
沿溪边小路回村,石板路边是红色的水田
村中的侗家妇女,背后的靴子一样的东西一度让我们很感兴趣,后来才知道是放镰刀的竹篓。注意:木楼上架着锅型天线,说明山沟里的原始侗寨也有电视看
从鼓楼祭台上,俯瞰侗寨溪水中洗衣的妇女
看山坡上建起的栋栋木楼
村寨烟笼雾罩
高大的古樟树,奇特的吊脚楼,可见三层不同的结构
村寨下游风光


高大的晾谷仓上晾的干菜
下游的大利小学是唯一现代化的水泥楼房

溪流尾端,看来垃圾污染也是侗寨的问题
侗寨下游风光
山岩上的木楼,有点悬空寺的意味
前面门洞一样的风雨桥,就是进寨小广场前的桥梁,可见寨里地势变化之大
离开大利,我们去参观三宝侗寨
  最后修改于 2014-08-06 19: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