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杂忆(十五)老北京孩子们的课外活动

2008-08-06 16:39 阅读(?)评论(0)
 

旧京杂忆(十五)

老北京孩子们的课外活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铁一中上初中时,粮食短缺的危机还不明显。初中孩子们也没有现在孩子们那些会考、中考的压力,学习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那时北京人口不多,全市有两个地方是孩子们的乐园。一个是位于北海北岸,现在是植物园里的北京少年之家。另一个是位于景山公园北侧的少年宫。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存在,景山、北海公园对于初中以下孩子们是免费的。(虽然门票当时仅5分钱)。所以公园里孩子们总是很多,‘让我们荡起双浆’歌里所唱和‘祖国的花朵’电影里所演的都是很真实的。

   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在周末开放,可以用学生证免费借阅小人书和其他书籍。还可以借各种运动器械,如跳绳、铁环、各种球和球拍等。院里也有转椅,滑梯,爬绳等运动器械。有一种叫做转塔的器械现在看不到了。结构是一根铁柱子,顶上有一个可以旋转伞型的东西。向四边垂下四条绳子,最下面有一个绳圈。玩时可以把一条腿伸到圈里,几个人绕柱子跑起来,然后将腿抬起,借离心力,四个人就能围绕柱子悬空转起来。当速度慢了,人就落下来,就要再跑。虽然和现在游乐园的旋转飞车原理相同。但要靠孩子们自己的体力,付出后才能享受腾空旋转的乐趣。与现在完全靠机械电力的游乐器械完全不同,现在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还真难判断。

   在景山少年宫里,大约60年,建起一个大滑梯,有两三层楼高。大家叫它:天梯。从梯子爬上去以后,要走过一段很窄的平行道路,才能走到下滑的滑梯边滑下来。走这一段路,对于孩子们,很需要点勇气。当然两边有很宽的保护网子,但从那么高处向下看还是战战兢兢的。很多女孩子,上去时很勇敢,到了高处向下看,就不敢走了。有的吓得放声大哭。往往造成堵塞,梯子上很多孩子,上不了,也下不来。似乎那时也没多少维持秩序的人。后来这个天梯就不开放了。不知是否有人还记得这个天梯。

  当时少年宫东边一溜平房里都是乒乓球案子,是业余体校的训练场地。周末也能租借给孩子们。我和弟弟常去打球。但那时正是乒乓球热的时期,人很多,总是5,6个人轮流上场。谁输了下台。这样技术好的可以一直打下去。技术差的,就排队时间多,打球时间少了。好不容易排到,被高手稀里哗啦,几板就打下来了,又得排队。有时在平日下午,少年宫不开放,这些房子都空着,锁着门。弟弟胆子比我大得多,时常领头溜进去。找到没有关好的窗子,我们就爬进去打球。长长的房间,有几十个乒乓球案子,只有我们两个人打球,实在太爽了。

  在北海少年之家里,有很多课外活动小组。有标本组,航模组,无线电组等等。我们很羡慕他们,有时就扒门去看他们活动,可惜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回忆那时的课外活动,除了种油料作物之外,还曾经推广过旗语。在我当年日记本上看到当时画的旗语符号,旁边还有拼音符号注解,很有意思。这种符号现在已经为西化的汉语拼音字母代替了看不到了。不知60岁以上的老人们,是否还能念出读音来?记得那一阵,下学后,跑到玉渊潭,西南城墙和护城河边去练旗语。每人两个红黄相间的三角形小旗子,拉开大约百米距离。挥舞起来,十分神气。

旗语说明,以两种拼音符号注解

   记得那时还曾经推广过用大蒜汁治疗沙眼。使用乌鱼骨磨成的小棒棒,沾上大蒜汁。将患沙眼的眼皮翻开,用骨棒在眼皮上摩擦,使沙眼的水泡磨破。有时会满眼是血。然后点上眼药。据说治疗一两次就可以根治。各学校都集体行动。每个班选出几位同学担任医生。到医院去学习。我也被选中,学习翻眼皮,上药。可惜我心太软,看到有人眼里出血就紧张,连眼皮也翻不开了。最终也没当成小大夫。

  

  最后修改于 2014-12-11 17:0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