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看长江天堑,定慧寺海不扬波--镇江游之二

2013-06-02 20:01 阅读(?)评论(0)

 焦山看长江天堑,定慧寺海不扬波

--镇江游之二

  镇江三山胜迹,各不相同。金山小巧玲珑,焦山巍峨高大,陡崖峭壁,苍翠葱茏,耸峙在长江之中,古有“中流砥柱”的美誉。焦山山上,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众多,却又大多掩映在树丛林荫之中,只有一座万佛塔高高耸立山巅。故有“山裹寺”之称。焦山以秀丽的山水风景闻名。因宏伟古寺庙、千年古树、历代摩崖石刻和古碑林墨宝等古迹,获‘四古’美誉。  我们4月21日上午来到焦山对面的江边,要上焦山,需要乘渡船过一个宽阔的江面,水面平静,后来才知道这并非长江正流。天气阴沉沉的,飘着小雨,船上游人不多,大多是一些前来烧香拜佛的居士。远远看到江心的焦山,郁郁青青的山顶一座宝塔巍然屹立,十分壮观,山中的建筑只见牌坊一角,‘山裹寺’果然名不虚传。

  弃船登岸,焦山岛码头边就是东汉古寺定慧寺。定慧古寺始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于是我们先游古寺。             

焦山江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标记

遥见‘山裹寺’,乘船上焦山

焦山码头边就是东汉古寺定慧寺石牌楼和照壁,似乎都是新修的

水面上三座宽阔拱桥。过桥是定慧寺山门。两边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

进山门后左右两座水上方亭金碧辉煌,东侧为焦公亭,西侧为茗公亭,分别为纪念汉代隐士焦光和当代高僧,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而建

焦公亭

再向前是天王殿,院内有高大的八百年古银杏树

大雄宝殿为明代的建筑风格,屋顶形状十分奇特内雕龙描凤,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

三世佛祖金碧辉煌,巍峨庄严

西侧一座古牌坊,称作三诏坊。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他所居住地方在焦山西侧,名三诏洞。

 

西侧有茗山法师纪念堂

  我们参观过定慧寺,本想向西,前往三诏洞,并参观焦山西麓沿江一带陡岩峭壁的摩崖石刻。据说山西侧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景点,崖壁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的诗词题刻的古代摩崖石刻。却被告知由于塌方,西侧道路不能通行,于是只好折向东侧。

在定慧寺东侧,看寺前建筑布局。从南向北,依次是石牌楼,影壁,山门,水上的焦公亭和茗公亭,石桥上的海不扬波亭,天王殿

寺东侧的焦山行宫,据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上焦山,五次入住焦山,并留下大量的诗词楹联匾额。

 

焦山行宫是在自然庵和五圣庵旧址上改建而成,为典型的江南小庭院

鹤隐桥

桂园

文昌阁

经过盆景园,没有进去,决定先登山

焦山东侧有座古炮台,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1842年,扬子江战役,与侵入长江英军舰进行过激战。

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

  经过古炮垒,就有小路盘旋上山。焦山不高,但古木森森,环境清幽,游人不多,十分幽静。

焦山东峰绝顶有吸江楼耸立,原名吸江亭,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将亭重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命名“吸江”,楼前匾额:;江山胜概 

从东峰沿山路西行不远就是焦山主峰上的万佛塔。明清式且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 塔外有院,门两侧墙上分别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石刻大字

 万佛塔院山门,可见塔外彩绘佛像

万佛塔底层,中间石佛端坐,内壁嵌满小佛像 

 

 登到七层塔顶,举目远眺,原来焦山依然是在江南沙洲之上。但见云雾缭绕处,长江滚滚而来。在上游分为三股水流,焦山在南侧两股水流之间,而长江主流却在北侧远处。雾气蒙蒙中,可见江上船只往来频繁。

向西南眺望,江面宽阔,左侧江对面小山前是来时的渡轮码头,小山头是西峰,可惜没去西侧参观

塔顶北望,雾气茫茫,滚滚长江,逝者如斯,多少古人曾在此眺望大好江山 

 向东方下游眺望,三水合流,隐约可见有水闸在内江口,右侧对岸是码头 

西眺长江滚滚来 


长江干流上运输繁忙


西峰

 

“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俯瞰定慧古寺

 

俯瞰焦山行宫,犹如盆景

焦山岛上,绿色葱茏

 

俯瞰古炮台

 

盆景园亦如盆景

 

北侧中江码头

 

南侧内江码头和往来的渡船

  从万佛塔下山,向西经过别峰庵,由于西侧景点不开放,只好从原路返回,去参观来时经过的盆景园,兰园中的碑林,御碑亭等建筑。焦山山下植被丰茂,花红柳绿,亭台楼阁掩映在花木中。园内水道纵横,又有各式小桥横跨水上,景色十分迷人。盆景园中正逢杜鹃盛开。一阵细雨过后,水润花红,娇艳异常,我们又拍了不少带水花卉。

别峰庵正在修缮 

焦山下,水色澄明

 


 


 

各色小桥横跨水上,风姿绰然


小桥流水,景色幽幽 


水畔一片紫色弋尾花


水畔春色 


盆景园鲜花似锦 


 小园写春色

水榭回廊景色幽

曲水通幽

 

 春色满园

水润杜鹃红

春雨润花蕾

 

 水畔楼台

这次比较遗憾的是岛西侧的栈道在维修,摩崖石刻没有开放,但在东侧有一处园林--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碑林内先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当属王羲之的《瘗鹤铭》,他到焦山游览时带来两只仙鹤,不幸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为稀世珍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这里专有一軒展示《瘗鹤铭》

展示《瘗鹤铭》的水畔軒敞

古画中的焦山摩崖石刻和《瘗鹤铭》的位置

 

摩崖石刻的《瘗鹤铭》


 兰亭


 

“御碑亭”。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告别焦山时天空出现了蓝天白云

  最后修改于 2013-06-03 15:1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